《往事》78
《岁月随想》16
(写于2022年6月18日,这是去年的“龙船水”感受,今年的雨季就不大明显)这段时间几乎天天下雨,而且暴雨不断,这一个半月里持续性强降水竟破了纪录,是福建16年来最漫长、水量最大的龙舟水暴雨,有可能出现1975年以来最大的“超级龙舟水”!这些天大家几乎已经忘了太阳的样子,曾偶尔露出过短暂阳光,也只是“昙花一现”,过会儿又乌云密布,倾盆大雨。老夫“公”务在身,天天要接受“双规”,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去接送孙儿,责任重大,风雨无阻,不敢怠慢。雨天接送,麻烦不少,雨衣雨伞,缺一不可,安全第一。这段时间本就是漳州的雨季,属自然规律,只是今年偏多了而已,正如本地俗语所说:“四月芒种雨,五月无焦(干)土,六月火烧埔”。说的就是旧历四月、五月雨水不停,是一年中的初汛期,六月雨停才进入酷暑期。
“公”务在身,责任重大
小时候就喜欢观察大自然的冷暖变化,对各类草木花开结果的时间都会留神记忆,所以荔枝龙眼的花期、挂果、上市的时间,现在都还很清楚。上山下乡期间,无聊之中,常常观云看天,无师自通学会了一些气象常识,有时还有点靠谱。那时天天用收音机收听天气预报,一有台风消息,就连续跟踪收听,听到东经几度北纬几度就知道台风中心到了哪里。广播电台下午时段会对各地气象台专业人员播送高空天气形势图,我有时也会听得津津有味,似懂非懂地理解高压脊、低压槽、锋面等气象术语。80年代,漳州“时行”收看对岸电视,他们的天气预报节目比较特别,不只是单纯预报未来的天气,还经常用气压等高线地图和动画形式介绍天气的成因和形势变化,让我大涨知识。所以现在看手机判断会不会下雨,我一般不看分时段的预报,只看动态气象雷达的回波云图,比较准确。
每年的5-6月,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汇合于华南地区,相互拉锯,形成华南准静止锋,造成雨带长期盘踞,暴雨频繁,一年的降雨往往集中在这个时段,形成梅雨。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,故称其为“梅雨”,而漳州梅子不多,这时倒是杨梅收获采摘季节,所以叫梅雨仍然贴切。此时段雨量足,空气湿度大、气温高、衣物等容易发霉,所以漳州人把梅雨也叫做“春水霉雨”。梅雨一般要持续一个多月,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,随着东北冷涡的离去,副热带高压扫清了前进的障碍,将大举西伸北抬,副热带高压开始唱主角并牢牢控制广东福建台湾一带,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。
我曾留神观察好几年,雨季的结束都在6月下旬,很少超过7月1日。气象台预测,本次雨季有望在6月22日结束,福建处在副热带高压中心脊线,将飙到36度以上的高温,酷热少雨。七八月持续高温,只能盼望台风带来雨水和赶走暑气,但台风又会带来灾害,真是让人又怕又爱。夏天另一类的大雨是短暂局部的强对流雨,俗称“饭时雨”,一般发生在午后,范围不大,“下不过田埂”有时并不夸张,而且经常接连几天。
我印象最深的“龙船水”,是我下乡的第二年,6月份连续多日的暴雨,山区的溪涧急流滚滚。1970年6月9日,我和一个糖厂技工学校的带薪知青做伴,从湖珠徒步30公里的山路,经过龙德、小村、黄西坑、丹岩、正达几个小山村,到达高层大队,当时正值龙船水雨季,大雨不断,一路泥泞。我头戴斗笠,身上披上一件从掉下的对岸空飘气球撕下的塑料薄膜,没有地图,更没有导航,全是陌生路,岔口无数,就凭出发时向老农问路的记忆。途中还曾涉过黄西坑齐腰的溪流,翻山越岭,走了一整天,庆幸没有迷路或走冤枉路,很惊叹当年自己的方向感和运气好。
长泰坂里黄西坑水库
第二天要从附近的鹰厦铁路k603工地坐火车先回漳州,结果,等了大半天都没来火车,打听后才知道,前方鹰厦铁路潭口段塌方,造成一列货车出轨。当年坂里还没有公路,不通汽车,翻越梁冈山的岩坂公路正在开挖,出门要走路去搭九龙江上的小汽船或到铁路临时停靠点乘火车。不巧那时候汽船已开走了,没有办法只好咬紧牙关,沿铁路一步一个枕木走了50公里,半夜才回到漳州家里。途中经过事故地点,铁路部门正调集大批人马赶到事故点,铁路南北两头各有一列抢险列车,正在紧张抢险。后来为了避免再次塌方危及列车安全,潭口的这个事故点建了一座明洞(石砌隧道)
九龙潭火车事故地点
而漳州遭受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,也是发生在6月。而“六九”大水不是龙船水,是台风雨惹的祸。台风一般在七八九月登陆或影响福建,五六月的台风较少。6001号台风在香港登陆,竟给远处的漳州造成百年一遇的洪灾。我们发现,一般台风在南面的广东尤其是粤东登陆,往往会给闽南带来暴雨,但如在漳州以北甚至很近的同安泉州登陆,雨一般都很小。这次大水发生在1960年6月9日,史称“六九造大水“。漳州市区都被淹了,当时我上小学四年级,家里淹水,实验小学也淹水,这是我这辈子唯一亲历的“做大水”,至今记忆深刻。
6月10日清晨一起床,我好奇地发现家里浸水了,,从不淹水的新华西路也全是洪水。而香港路、厦门路一带大水已淹到二楼,街道可以行船。
10日晚上,不时听到有倒茨(厝)的响声和大声喊叫的救命声,附近延安路、北京路、太古桥有成片房子倒塌。好在洪水不到两天,就退了。记得雨也只下两天就放晴了。
灾后不久开始修筑防洪堤,城区建石堤,市郊建土堤。石防洪堤大家都叫“溪堤”,建成后有过几次做大水,我都会特地跑到石堤上去看光景,这时防洪堤各路口闸门已关闭,堤外洪流滚滚,洪水被挡在堤外,形成“地上河”;堤内并没有积水,澄观道、厦门路仍车水马龙。
“六九”大水过程雨量并不是特别大,上游南靖平和等县雨量才300mm,而对岸年年台风,每次雨量都500以上,有的甚至破千,似也没有特别严重的灾情。下乡时农民反映1958年大炼钢,山上树木都砍去烧木炭,严重水土流失也许是这次水灾的一个原因。1975年8月,7503号台风尼娜也是登陆点和受灾点远离的一次灾难,台风在台湾和晋江两次登陆,却给远在千里的河南带来暴雨,造成75.8世界破坏程度最大的水库溃坝灾难。
链接阅读:
1.漳州“六九”做大水——孩童印象
2.台风随想
3.短袖立冬是常态
4.酷暑的记忆——“六月火烧埔”
5.御寒保暖的往事